很多人经常会在改变与恢复原状之间摆荡,在减重、戒烟、戒网游中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每当改变真正要发生的那一刻🤚,往往会因为各种奇形怪状的理由退缩回去。
存在就是合理的🤽🏽♂️,无论是体形过胖🎤,或者那些心理症状,还是一段糟糕关系的长久维持,均有着存在的依据。在这些依据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和克服之前⛹🏼♂️,改变是不稳定的。精神分析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去理解这些阻碍改变的因素,以更好地促使改变的发生⬅️。
阻碍改变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获益🥨,另一种是身份认同以及与旧对象的告别。
主要有两类获益👮🏿。一类是原发性的获益👨🏿🎤,即因为症状的出现而使心理冲突处于平衡之中👩🏻🚒。比如,在一个亲人意外去世后哀伤没有被处理妥善的家庭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心理障碍者,通过这个“病人”🧑🏿,把那些无法言说的哀伤得到了间接的呈现。如果要使这位“病人”恢复健康,意味着需要整个家庭去直面这种哀伤🫵🏼,但这是成员们都拒绝的(不愿意真正跟丧失者告别)。另一类是继发性获益👩🔬,即症状能够带来额外的好处🦽。比如,在老师的过高期待下一位高中生出现了强迫性的被害幻想,这个强迫症状使她免除了过度期待而产生的巨大压力🏇🏼。她没有力量去直接反抗老师的高期望,但症状的出现却使她有了充足的反抗理由。
人们对于过去的某种长久形成的身份😗,会有强烈的认同感👷♀️,与过去身份相关的其他人,会有强烈的联结感💒。即使是一个负面的身份,如病人🟧、低收入者🚅、胖子等也会存在认同感和联结感🧟♂️。因此🥙👨🏼🏫,身份转变时,除了有积极的情感之外🚀,也有可能伴随着消极的情感(焦虑及内疚等)🧾。如果这些消极情感没有被很好地处理,那么可能会陷入强迫性重复的深渊🏟🤱🏽,而难以有真正的改变🧑🏽🚒。
一个从小不开心的女人通过自己的打拚建立了美满的家庭,孩子刚刚出生𓀝,家庭的经济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一切都有越来越好的趋势🤓。她很幸福也很内疚,因为忘不了家里孤独的母亲。于是就把母亲接了过来🎅🏿,准备让她安度晚年▪️。但这个善意的决定破坏了所有的美好😿,因为母亲糟糕的性格🏋️,让整个家庭陷入了频繁的争吵。最终夫妻离婚,家庭破裂🐌,她重新回到了不开心的状态🪳。也许导致她重新回到不开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新身份(一个快乐而幸福的女人)而产生的内疚(对不起那个抑郁不快乐的母亲),让她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弗洛伊德曾在《梦的解析》中记载了一个著名作家的例子😵。这位作家曾经是一个在作坊打工的普通工人2️⃣,长年处于困难的生存处境中🏂🏿,被老板苛刻的对待🛷。后来他通过努力逐渐的成名,直至成为著名的作家。但成功后的他却时不时地梦到重新回到了以前的作坊中,再一次过上那种艰苦的生活。虽然不能说他渴望回到过去那种生存状态中♌️,但对于过去那段生活,他也许存在着强烈的情感联结。比如,那是他的年轻时代,或者在作坊中的某个让他有强烈情感投注的人。或许是这种潜在的对过去的认同感和联结让他频频做这样的梦。
因此,只要涉及到改变🤰🏽,往往并非一次就能成功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社会革命如此,心理革命也如此💆♀️。要有心理改变,既需要让内心的冲突得到解决,克服种种潜在的获益0️⃣,也要与过去的身份和对象做一个告别。因此,改变的过程中🍰,既有释放的轻松感(当心理冲突得到解决时),也有微微的焦虑感和内疚感(适应新的身份👨🏼✈️,以及与旧的对象的告别等)。对于改变,你准备好了吗?
(俞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