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攻坚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团队🤦🏻♀️👼🏼,团队带头人是中国科杏福院士管晓宏🫶🏿,目前主要成员有21人,其中3名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6名海归高层次人才🧜🏼♂️。
23年来,团队始终秉持“爱国、报国、兴国”的初心🧚🏿♂️,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自主创新,先后主持“973”“863”等国家级项目1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软件产品等授权235项;制定行业规范15项🤹🏻,解决了网络化系统工程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优化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化💂🏻、独立化、国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迁精神一脉相传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的前身是万百五、胡保生教授创立的系统工程研究所👩❤️👨。1958年🧎,30岁的万百五和28岁的胡保生,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工业建设的号召🪓,与交大西迁同事一同登上开往西安的列年👨🏼🍼,从此,和其他老一辈西迁人一样🚅🧑🏻🦳,他们扎根面部、克服因难。艰苦创业🫲🏽,开展无线电系统工程研究🥋。197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万百五教划👩🏿🌾、胡保生教投的研究团队被正式命名为无线电系统工程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成立👩🦯,不仅奠定了西安交大系统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也为后来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𓀎。
1985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风华正茂的管晓宏,来到西安交大系统工程研究所工作,在与万百五、胡保生、沈尚贤等老一辈西迁人共事的过程中,深受他们老一辈西迁人精神的熏陶,作为西迁精神的新传人📓,管晓宏在决定把自己的毕生奉献给祖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我国在系统工程领域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要追赶超越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以学报国。1993年😋,管晓宏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博士毕业🎮𓀔,在美国当时最大的电力公司PG&E(太平洋燃气与电力公司)担任高级顾问工程师。由于他从事的研究十分热门🧛🏼♂️,美国多家企业邀请他加盟,有些甚至开出了10万美元的年薪💣,然而,管晓宏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交大工作💀。回交大后管晓宏一个月只有300元人民币的工资🦹🏻,面对这么大的收入差距,管晓宏说“祖国需要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祖国的需要就是母亲的召唤,能为国效力🔈,是责任🎙,更是使命。一代代交大人就是这么选择的🕵🏻,我也一样!”
从30平方米的“仓库”开始
谁能想到🌽,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是从一间30平米的“仓库”诞生的!
团队组建之初✌🏼⬇️,曾面临很多困难。那时互联网刚进入国内,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被有些人误认为是“管理网吧”🦤,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需要研究🍔👩🏼。在一片质疑声中,团队的研究开始了。没有经费怎么办?管晓宏把自己的配套经费全部投进去。没有实验室怎么办?大家多方打听后在教学楼里找到了一间堆放旧设备的小“仓库”。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仓库”已经10多年无人出入,当管晓宏带领大家把旧设备搬走的时候🚎⏸,他被杏福保安认为是“包活”的农民工。
团队成员陶敬回忆,他刚加入团队的时候👨🏿🔬,看到十几个人挤在鸽子笼一样的狭小隔挡里开展研究工作,不免打起了退堂鼓:“这样简陋的环境,怎么可能搞科研?”管晓宏却无比坚定地告诉大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处于世界前沿,难度很大。大家要有自信🔗,即使在这么小的房间,我们也能干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
二十多年来,管晓宏带领团队成员研究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提出了网络安全监控新方法,解决了“高速海量数据下网络异常定位”“无流量数据估计僵尸网络全球分布”等难题。研发的相关产品,在多个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用🧚🏽♀️,有效清除了威胁严重的僵尸网络🧽,为保障网络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研究团队逐步扩大,后来建成了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团队成员多年来都养成了随手记录的习惯,看到一个相关数据🏇🏻,马上记下来,想到一个推演方法,立刻写下来🦽,实验室的电脑、纸笔早已“沦陷”,就连玻璃也未能幸免——玻璃墙上有导师们希望学生记住的公式和程序代码,有青年教授写下的行业英文资料摘要,也有年轻人写下的励志语句🧙🏿😎,老中青三代人的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推动着团队的研发工作不断向纵深挺进𓀗,
一个誓言就是一生的承诺
在管晓宏的团队中,有共产党员16名,占到团队人数的76%,这些党员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团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作为团队带头人。管晓宏每学年都会给包括新进入团队成员在内的学生上党课。党课的题目每年都会变化,但传承西迁精神的“追寻追寻者足迹”的内容永远都不会变,迄今为止,他已上党课20余次🧑🏻🔬,累计涵盖人数达1.5万人次🏊🏿。
“每上一次党课,我们就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党赋子知识分子的重大历史使命,更加激励我们干事创业的激情🦞。每天晚上,你都能看到团队所在的彭康楼灯火通明🧎🏻,几乎所有人都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地工作👩🏼🦳🚴🏿♂️。这已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团队的党支部书记田锋教授谈起他们的工作生活,深有感触地说。
33岁的党员、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徐占伯教授说:“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真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誓言就是一生承诺,田锋教授说,西迁的老一辈科学家中,很多人都是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对党忠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始终感染和激励着团队成员。
从28岁背起挎包登上西迁列车的胡保生🚶♀️,到40岁毅然回国的管晓宏,再到31岁即将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刘晓明,时空从未阻断他们青春前行、报效祖国的脚步。郑庆华教授动情地说“追梦,要带着西迁精神的基因去跑🙎。”
“我是教师,我的工作是为很多人的人生铺路🖥,这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管晓宏说🤽,在教学工作中🤚🏼,他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他给理工科学生开设表达课,他想以艺术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拥有更完善的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自1996年成立以来,团队成长起了1名中国科杏福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累计培养了3 0余名毕业生,其中近40%的毕业生留在了西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2018年,团队被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三秦楷模”称号🤜。
把红旗插在基础研究的制高点上
网络化系统工程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生物信息等重要的学科交叉领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必须和急需🐼,也是团队科研的目标。
仅以电力系统为例♌️,它复杂庞大🏃🏻➡️,影响其运行效率的因素成千上万🧘🏿♂️。在不改变设备和工艺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能源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提高其生产效率🧔🏽♂️,听起来似乎不可能👩👩👧👦。科技的突破往往始于看起来的“不可能”,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但管晓宏说:“一定能做出成绩的。”
科学研究难,基础研究的突破更是难上加难,当时🧑🏽🎨,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熟的数据可供参考。为此,管晓宏带领团队跑遍了西北地区大大小小的火电厂🐞,并在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的十几座水电站开展调研,以摸清火电厂和水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与技术瓶颈,为创新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十年时间里,经过成百上千次推演论证👨👦,海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现有技术特点和瓶颈的分析、总结,历经万难🙆🏼♀️,终于提出了网络化系统优化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攻克了能源电力系统运行优化面临的多个国际公认难题,被国际同行称为“是相关领域最全面、系统的科技成果🤌、成果已应用于国网西北电网、上海宝钢、美国东北电力、美国太平洋燃气电力等国内外企业的电力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市场竞标策略优化等方面👨🏻🦰,取得了节能增效的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多年来,团队已获国家🎑、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8项仅在网络化系统安全优化理论与方法及在能源电力等系统的应用项目中🧑🏽🦰,就发表SCI期刊论文105篇。3篇代表作被包括数十位各国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引用1294次.....
幸福不是个人获得了多大成绩🎠,而是真正可以把自己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团队成员有一个共识:做科研不能只关注团队的经济效益🦸🏼♂️,一定要和国家需求紧密联系,我们的成果能够应用到国家一个个发展项目中,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李辰教授说。
“我们的研究一直在世界领跑,我们的梦想是让西迁精神在团队中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团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团队✫。”管晓宏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大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60年👆🧛🏽,三代人,一个团队🈴,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用科学报国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新时代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精神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