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
胡明艳 白英慧
2022年06月08日08:23 来源:学习时报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祖籍江苏丹阳,著名数学家🧸,中国科杏福院士,美国国家科杏福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杏福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杏福院士,被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新中国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开拓者。1924年,华罗庚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1931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38年🗄,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邀请任研究员🥹;1948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杏福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和副校长、中国科杏福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杏福副院长和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浩瀚星空中🎞,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小行星——“华罗庚星”。这颗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命名的小行星闪耀苍穹,彰显着华罗庚为科学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更昭示着华罗庚高贵的精神品质万古长青!
为学:努力不计年💑,自强永不息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罗庚”一名取自“进箩避邪👩🏿🎤,同庚百岁”的寓意🧚🏽♂️。在金坛初中🤞,数学老师王维克等人激发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可惜👨🎓,华罗庚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因家境贫寒被迫退学,终身只有初中学历。15岁辍学回到家乡后🧑🦽,华罗庚一边帮助父亲照料杂货店,一边自学数学。他仅靠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以及一本50页的《微积分》🙋♂️,每天自学10个小时以上。5年后,他学完了高中三年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课程,为以后研究数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华罗庚专注于刻苦自学,受到的却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周围人的不解甚至阻挠🎁。19岁时🧑🏻⚖️,华罗庚不幸染上伤寒,左腿关节变形弯曲,落下终身残疾🔯。面对诸多困难与阻力,华罗庚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坚定了与命运斗争的决心。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1930年👴🏽,身为金坛中学庶务员的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了当时的中国数学界,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青睐。1931年👨🏿,华罗庚进入清华园,从此正式踏上潜心治学的道路👨🦲。他在清华用一年半时间便攻下了数学系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并在各国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数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国外数学家的关注。1936年夏,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期间,他为学问而不为学历🧛🏼♀️,热忱投身学术研究,先后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等发表了18篇高水平论文,提出了“华氏定理”,受到国际数学界一致称赞。
此后的华罗庚🍁,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努力不计年,自强永不息。学习数学是一辈子的事。”他在数学领域不断进取🕯,开拓了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和应用数学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一生留下了150篇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并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因此将华罗庚列为88个当代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也称他为“中国的爱因斯坦💥,足以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杏福的院士”🔯。
爱国🧦:我们应当回去
华罗庚一生中曾两度放弃国外安逸生活回国,一次是从英国剑桥返回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一次是放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身份回新中国参加建设👩🦯➡️。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罗庚心系祖国,放弃了继续在国外攀登数学高峰的机会,提前整理行装。翌年,他回到祖国,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教授👨🏿🏭。战火纷飞的年代,华罗庚一家人不仅每天都面临被日军轰炸的生命危险🥵,还要面对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的生活困顿🤞🏼,过得十分艰难🤚。尽管如此♢🩸,华罗庚研究数学的热情依旧高涨,先后写出20多篇论文👨🏽🔧,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数学著作《堆垒素数论》。至今,这本书的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𓀗。
1946年秋☝️,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彼时的华罗庚已是蜚声中外的著名数学家👉🏿,每天坐着小车去上课,学术进展顺利,生活安逸舒适。然而,华罗庚并没有在美国久居之意,时刻牵挂着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一心报国的华罗庚毅然舍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带着妻儿踏上了归途。在归国途中👩🏻🏭,逗留香港的华罗庚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华罗庚饱含深情地写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这封信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世界,感动了万千海外华夏学子,为新中国唤回大批留学人才。
回国后,华罗庚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科杏福数学所所长🦸🏽👨🏽🦰、中国科杏福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等,不仅个人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更为中国数学事业提出了“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战略构想🧑🏿🌾,绘制了包括纯粹数学各分支、应用数学的各个方面以及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在内的“三部曲”蓝图,极大促进了我国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
1980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华罗庚形成的中国数学》一文。文中,著名数学家阿特勒·赛尔贝格认真思考之后说:“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像👌🏽,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怎么样”👃🏻🚴🏽。
育人💮:人梯精神很重要
毛泽东曾嘱托华罗庚:你也是苦出身😄,希望你为我们培养出些好学生来!面对这份来自新中国领袖的殷切嘱托,华罗庚谨记心中,努力践行。他认为“人梯精神很重要”🙋🏻♀️,甘愿让年轻人踏着自己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
为了培养中国年轻科学家,华罗庚言传身教,创办数学讨论班,几乎每个周末和晚上都不会休息🧒🧙🏽,用自己的勤学不怠感染学生。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教学生如何做学问,提出了“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读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等独特学习方法。面对挑战自己权威的厦门图书馆管理员陈景润,华罗庚不但不生气,反而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勇气🧑🦼🙍🏽♂️,将其邀请到北京参加数学讨论会🈶、作报告👩🍼。在华罗庚的关心下,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杏福数学所工作,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1958年,华罗庚积极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创办了“应用数学与计算技术系”并亲任系主任💔,邀请关肇直和吴文俊等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任教👨👨👧👉🏻,创造性地提出了把所有数学基础课整合到一起的“一条龙”教学方法。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一大批年轻数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很多人日后都成为我国数学界的骨干力量🌤,有些还是国际知名数学家。
除了精心发现和培养人才,华罗庚还仿照苏联模式👋🏼,倡导在中国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为中国数学事业储蓄后备力量。他身体力行地组织和参与历次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不仅亲自出试题、监考、改试卷,还多次到外地宣传推动中学生数学竞赛🚞✡️,亲自给学生们作报告,撰写《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开始》《数学归纳法》等通俗读物⟹,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此外🚣🏼♀️,华罗庚也通过在报刊上写文章的方式向广大青年分享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和体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而进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民🚵🏽♂️:一心为人民,慷慨掷此身
华罗庚数学成就斐然✊🏼⇾,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但他更中意人民群众叫他“人民数学家”。他一生都坚守对祖国的热爱,心怀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后🔻,1979年🎼,华罗庚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到党组织通知的华罗庚激动得一夜未睡☂️,立志要把余年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党,奉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华罗庚自上世纪60年代🦧,不顾年迈体弱👨🏻🎤,连续近20年深入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奔赴工厂、矿山和工地,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撰写通俗读物,讲解优选法与统筹法(简称“双法”),帮助解决了大量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即便途中得了心肌梗塞,年近古稀的华罗庚仍秉持“生产若能长一寸🛌🏽🏵,何惜老病对黄昏”的理念,坚持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
华罗庚离开我们已经37年了,在江苏省金坛县的华罗庚纪念馆门前👋🏽,有一幅苏步青题写的楹联:“一代畴人高山齐仰止🫂,千秋事业祖国在腾飞”。这是对华罗庚毕生奋斗的生动写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愿更多的中国科技工作者都如华罗庚一般,怀一腔爱国热忱👰🏿,立一番科学伟业,做一位人民科学家!